Quantcast
Channel: 王橙宇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349

[转载]我所经历的文革~教育改革轰轰烈烈 学业荒废人才断层

$
0
0

教育改革轰轰烈烈 

学业荒废人才断层 

    毛泽东曾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或许正是这段教育经历,他一生都对教育有“职业”地关注。在1957年曾有过这样的光辉论段:“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也有过用特例否定规律的谈话:“明朝李时珍长期自己上山采药,才写了《本草纲目》。更早些的,有所发明的祖冲之,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很难想象一名外科医生没有经过几年大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系统地学习,在加上若干年的实践,他能为患者做复杂的外科手术?是不是比尔.盖茨大学肄业就创办了微软,成为世界首富,那么所有硕士、博士、博士后教育都应该取消呢?屠呦呦如果没学习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怎样能够提取出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呢?将一个突出的天才来改造整个培养人才的制度,用一些特殊的东西来改造普遍的东西显然是行不通的。

    毛泽东还有一些“奇谈怪论”:“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遗憾的是,这条最高指示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那时考试还是闭卷,我有一次与同学传纸条时就被抓了现行。

    文革前夕,毛泽东在《五.七指示》中阐明了对教育革命的设想:“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知识分子的蔑视。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特别是大知识分子历来不抱好感,这是众所周知的。这很可能与他当年在北大图书馆的特殊经历有关。毛泽东谈起当年自己在北大图书馆时说:“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不把我当人看待。”

    文革伊始,“教育革命”便轰轰烈烈地开始,首先缩短学制,小学由6年改为5年,初中、高中也由3年缩短为2年,按着文革前的教学计划我应该在1975年高中毕业,“教育革命”后1972年就“早产”了;连学籍编制也军事化,学年改成连、班级改为排。

    本来就已经缩短的学制,每半学期还要有2030天去学农,我197173日的日记记录了到达战备农场的情景。


    实际,从1969年就已经开始参加每年夏锄和秋收劳动。学期还不定期到工厂学工,主要是装配煤矿机械~大链。试想,如果陈景润上大学时,也要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成为“十项全能选手”,后来他肯定无法证明“歌德巴赫猜想”。

    原来所有的课本全部废止,改换黑龙江省编撰的试用教材。我还保留当年学过的化学和俄语课本。


    本来篇幅有限的课本,除了少量的基础知识外,多数是说教和毛主席语录。甚至还在为近似于胡闹的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叫好。


俄语第一课是用俄语高呼~毛主席万岁!


    学习的主要内容也多为与个人崇拜或军事斗争相关的内容。


    大学的机械制图专业课也“下放”到高中学习,我还记得孙玉林老师教我们做模型的形状及“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投影法则。在本应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推行这种“早教”是毫无益处,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

    1968年毛泽东发布了“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的最新指示。我们的赵校长被下放车间劳动,学校由几个从车间抽调的工人接管。我记得有一个人叫张力富,由于形象猥琐,同学们给他起外号~张癞富。

    他们不仅参与学校管理,有时还走上教学第一线。


工宣队进校后,对解决派性冲突、结束混乱局面等一些问题有所帮助。但他们对教育工作不熟悉,自身文化程度低,无法融入、领导学校工作,又陷入原有矛盾泥潭成为新的矛盾冲突的构成因素和发源地,使混乱以不同形式继续下去。到“文革”后期已近乎名存实亡。根据邓小平19779月 “工宣队问题要解决,他们留在学校也不安心”的指示,工宣队全部撤出学校。


    1968721日,毛泽东发表了“七.二一指示”,再次显示他轻视大学文科和希望缩短学制的观点,而且提出了招收大学生的新方法。他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了“七.二一大学”,我1976721&31日的日记记录了我成为七.二一大学生和上课情形。遗憾的是只上了一堂课就“毕业”了。


“文化大革命”革文化、教育的命恐怕是最彻底的!从“捣毁三家村黑店”到“批林批孔”,从“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的黄帅到“白卷英雄”张铁生,从电影《春苗》到电影《决裂》……对教育地摧残无法形容。

高等学校由1965年的434所减为1971年的328所,减少106所。其中原有政法院校6所被全部撤销,原有财经院校18所被撤销16所;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到1968年底,中科院仅在北京的171位高级研究人员中,就有131位先后被列为打倒和审查对象。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
    1966年到1976年,十年没有组织过正式高考。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表明,当年全国文盲半文盲多达2亿3千多万人。整整一代人失去了学习、深造的机会,当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的数学仍停留在小学三年级通分的水平,只好眼巴巴看着别人走进考场。


    只好“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3年艰苦的自学,终于录取率不足10%的情况下,搭上了成人参加正式高考的末班车,只是没能考入理想中的哈尔滨医科大学。


从此,进入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纺织行业,虽然是“先结婚,后恋爱”但还是做出了一些成绩,仅专业文章就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


    我时常在想,如果不是那场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没准现在我应该是一名拥有30多年临床经验优秀的外科医生呢?晋升个教授也不会是什么大问题,无论如何也不会距退休还有几年光景就在家中赋闲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3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