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用,即在一段文字中连续运用修辞格。可分为两类。
1、同类辞格连用,比较常见的形式有比喻连用、借代连用、对偶连用、层递连用、反问连用、反复连用等。如:
议论人才问题,人们往往强调“伯乐”的作用:只有出现更多的“伯乐”,才能发现更多的“千里马”。本文却提倡“首先要做‘马’”做不停地朝前跑的“马”。这样议论,使人耳目一新。——叶永烈《首先要做“马”》(这是初中课本的自读提示,连续运用借喻修辞格,以“千里马”喻指人才,以“伯乐”喻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却又引出新意:首先要有人才,然后才能谈到发现人才;人人奋勇争先,努力进取,一息尚存,奔驰不已,是千里马层出不穷的先决条件。这段提示之所以贴切感人,与连用借喻修辞格有直接关系)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与人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连续使用引用修辞格。在这里,鲁迅先生把天真烂漫的少年和《论语》《易经》《尚书》放进同一画面,含蓄地讽刺了封建教育,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一代的摧残)
可以更加充分地抒发感情,更加形象地描绘事物,更加突出地表达观点。
2、异类辞格连用,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连用对偶、反问、反复等辞格。一方面强烈控诉了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军阀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揭露了他们不仅残害无辜而且造谣惑众的丑恶嘴脸,指出他们倒行逆施的结果必将是葬身于一触即发的人民革命之中;另一方面,又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忍无可忍、悲愤至极的英雄气概以及无所畏惧、勇于抗争的战斗姿态)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连用对偶、引用、比喻、排比、拟人等辞格。这段文字写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的大快人心的日子里,斗志昂扬,豪情满怀。各种辞格的交替使用,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当时的客观实际,也表达出了作者由衷的喜悦和坚定的信念)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special/1265.gif)
![](http://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db=sina&bid=204720,470173,475454&cid=0,0,0&sid=474001&advid=358&camid=37389&show=ignore&url=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t=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