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印象之二:朱德为何放弃了与毛泽东的领袖之争?
说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们都知道最早上山的是毛泽东,他率领数百人的秋收起义余部,收编了当地袁文才、王佐的农民武装。后来,毛泽东还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系统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但是,说到根据地的创建,还是不能不提到朱德的名字,由于朱德及其部队的到来,才使得井冈山根据地真正巩固,并且日益壮大。而井冈山会师后的红军也被称为“朱毛红军”,请注意是朱在前,而毛在后。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朱德又作出了怎样的重大贡献呢?
朱德在生死关头为中共保住了南昌起义队伍不散
首先,朱德对中国革命的最大贡献,是在南昌起义失败,部队面临溃散的关头挺身而出,为中共保留了从铁军独立团开始一直延续到南昌起义的一支最宝贵的军事骨干力量。众所周知,朱德在南昌起义过程中曾利用自己的身份配合起义,为胜利作出了贡献。但在起义的领导指挥系统中,朱德的地位并不高,他不是前委的成员,所带兵力只相当于一个营,500人左右。(起义军南下后,这500人几乎跑光,朱德成了光杆司令。)据陈毅回忆,老总在南昌暴动的时候位置并不显赫,没人听他的话,大家只不过尊重他是位老同志。撤出南昌后,朱德在军中主要负责执行一些辅助性的任务,如开路或殿后。1927年10月初,朱德带领一部完成殿后任务,来到三河坝与主力汇合时,却从前方传来消息,南下的主力已经全军覆没,领导人都跑散不知去向(后知周恩来、聂荣臻去了香港,贺龙回了湖南,刘伯承去了上海,叶挺去了南洋)。一时间,起义部队就只剩三河坝收拢的2000余人,有人说不如散了吧,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朱德。当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朱德说他有办法,于是大家就跟着他走。到10月底,队伍越走越少,到江西安远时,再度面临一哄而散。而朱德没有动摇,在整编会上坚定地对大家说:“俄国革命1905年失败,1917年就成功了。我们的今天就是俄国的1905,我们一定会迎来我们的1917。”当时在场的陈毅后来回忆:我们站在下面,谁都不知道俄国的1905年是怎么回事,但是大家从朱德充满激情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一种信仰的力量,在最黑暗的日子,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的时候,指出光明前途,给大家以信心,这就是总司令的伟大。经过整编,这支部队仅剩800余人,但正是800人当中诞生了后来共和国十大元帅中的三位:朱德、林彪和陈毅,还有位列十大将之首的粟裕。人们都知道,后来中共的四大野战军中,兵力最多战功最盛的两大野战军,分别是林彪指挥的四野和粟裕指挥的三野。可以说1927年10月站在这里的800人队伍奠定了日后中共埋葬蒋家王朝的主要班底。后来,在部队弹尽粮绝之时,朱德又利用自己是与敌十六军军长范石生的滇军旧谊,将起义军编入范部隐蔽休整,获得补给。可以说,没有朱德,就保留不下南昌起义这支部队的火种。
朱德带来的部队无论从兵力、军事素质和装备上都大大强于井冈山原来的人马,
图为当时朱德使用过的冲锋枪
其次,井冈山会师时,朱德所部无论从人数还是战斗力上都明显强于毛泽东所部,他们的到来使井冈山获得了真正的巩固和发展。对于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红四军的情况,陈毅1929年1月给中央的的报告中讲:朱部2000余人,湘南农军8000余人,毛部1000余人,袁、王各300人,全军约万余人。也就是说,朱毛会师时,朱德带了万余人,而毛泽东只有不到2000人。但是应该说,朱德所率的这万余人里是有水分的,特别是湘南农军,人数听起来很多,但实际上包括了大量农会会员等随军行动的非战斗人员,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而对红4军的部队来源和构成,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归结为:“叶贺旧部、武昌警卫团、平浏农民、湘南农民和水口山工人”。所谓“叶贺旧部”就是南昌起义军的余部,兵力约800余人,主要将领朱德、陈毅、王尔琢、周子昆、李奇中、李天柱等。这部分人数虽少,但却是红军中武器装备最好,战术素养最高的部队,其骨干力量可以追溯到北伐铁军叶挺独立团。此外,朱德所部中还包括了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军的残部约200余人,人数不多,但革命立场特别坚定,也有相当的战斗力。毛泽东提到的 “武昌警卫团”是秋收起义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也是由毛泽东率领进军井冈山约900余人中的骨干力量,主要将领有张子清、何挺颖、宛希先、朱云卿、毛泽覃、伍中豪等。此外,毛部中还有经过秋收起义洗礼的平江、浏阳一带的农民和水口山的矿工。“湖南农民”就是指参加了湘南起义后,跟随朱德转移上山的农军,号称近万人,实际上只有两千来条枪。另外,还有井冈山的地方武装,即王佐、袁文才的人马约三百条枪。这几部分人在会师后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中组成四个团,其中战斗力最强的正是以南昌部队为主的28团。据大将谭政回忆说,假若朱德不把南昌起义队伍带上山,井冈山的队伍力量太小,也很难存在下去。谭震林也讲:朱德的队伍上山前,井冈山根据地一直取守势,偶尔下山去打只要国民党来两个团就打不过。而朱德的部队一到,因为队伍中多是黄埔的军官,士兵不少是北伐时的铁军,军事素质好,作战有办法,井冈山的军力大增,从此转为攻势,能够一打永新,二打永新,甚至把江西敌军三个师的进攻都打败了。可以说,正是由于朱德所部的到来,使井冈山根据地真正得以巩固和发展,再加上后来彭德怀率领的红5军的加入,使得红军能够从井冈山的崇山峻岭走向平原地区,创建更为广阔的革命根据地,将革命推向新的高潮。
第三,朱德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思想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我们知道后来的毛泽东作为伟大的军事家,军事指挥才能是极为高超的,军事思想也是极其丰富的,但是再伟大的军事家也不是天生就会打仗,毛泽东的军事才能也是在革命战争中一点点学习磨练出来的。在革命的早期,毛泽东主要是一位政治活动家和职业革命家,对军事是外行,在具体的军事指挥上主要还依靠卢德铭等军事人才。秋收起义过程中,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并不成功,部队连战连败。但他的长处在于政治,他有极强的政治敏感和领导力,他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对军队的改造,看得最远,做得最早,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他正确处理了与地方农民武装的关系,从而为部队在偏远的农村山区找到了立足之地。但是,仅有这些正确的思想和路线还是不够的,根据地的发展、武装斗争的胜利还是要靠一次次具体的军事行动、靠一场场精心组织策划的战役和战斗来完成。而这种才能,当时的毛泽东尚不完全具备,但却正是朱德的长处。
朱德是参加过护国战争的滇军名将,虽然只是一名团长,但却指挥过师一级规模的战斗,是当时井冈山上唯一具有师以上大部队实战指挥经验的军事人才。此外,朱德早年在滇军中还有过剿匪的经历,因此对山地游击战也很有心得。1925年,朱德从德国前往苏联学习军事,主要学习城市巷战、游击战战术。苏联教官问他回国后怎样打仗,他回答:“我的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人们知道,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是毛泽东总结的,但其核心内容,朱德等人在实战指挥中早就探索实践过了。可以肯定地说,在井冈山会师后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毛泽东从朱德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些为他日后逐渐成为一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后, 中共被迫把工作重心转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 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行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而如果没有朱德等人在军事上,将毛泽东的战略性思想转变为现实可行的方案,并在一系列具体的军事行动中一次次地以弱克强,那么井冈山的道路仍然走不通,毛泽东的思想也只能停留在思想而已。
第四,朱毛之间总体来说合作无间,但并非没有过矛盾,不过朱德是最早认识到毛泽东的领袖潜质并甘心辅佐的重要将领,并成为毛泽东的军政班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朱毛关系的长期稳定,对中共和毛泽东个人走向成功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井冈山会师后,作为井冈山的两大革命领袖,朱德长于军事,毛泽东长于政治,朱德任红四军军长,毛泽东任政委,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但也有一个以谁为核心的问题。按说依照党指挥枪的原则,作为前委书记(前委是特殊时期统一领导军队和地方的党组织机构)的毛泽东地位本应高一些,但是朱德年事稍长,而且在当时军事斗争重要性压倒一切的形势下,作为军事主官的朱德的排名反而在毛泽东之前。就影响力而论,朱德在职业军队出身的官兵中显然威望更高,而毛泽东则在与地方农军、基层农会和地方党组织的关系中根基更深。初创的工农红军经过三湾等一系列整军运动,确立了内部的军事民主制,在这种制度下,官兵平等,待遇一致,财务公开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极大地提高了红军内部的凝聚力。但是,军事民主制在战斗决策中的实行却是有问题的。在红军早期对军事民主的要求下,部队中凡事都要层层讨论,层层上报,讨论来讨论去多数人作出的却可能是错误的决定。这样的错误如果是和平时期的一般行动问题还不大,在战时因为敌情复杂,瞬息万变,一旦失误便可能招致兵败山倒血流成河的局面。比如,1928年朱毛会师后的四个月间,队伍力量壮大,革命形势发展本来很好,但是来自湖南省委的指示却要求这支部队打回湖南。因为井冈山生活的艰苦以及人数众多的湖南农军普遍有恋乡情结,在军事民主制下,毛泽东等坚持井冈山斗争的主张成了少数,大多数人同意打回湘南的主张并付诸行动,导致了毛泽东在著作中所说的“八月失败”。这次失败,使得以湖南农军为主的红29团几乎全军覆没,好在战斗力最强的28团在毛泽东的接应救援下损失不大,但是由于主力的离开,四个月来辛辛苦苦开辟的平原地区丢失殆尽,如果不是山上留守部队拒险死守并用仅有的三发炮弹击中敌指挥部,井冈山根据地也很可能不保。毛泽东痛感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不能事事讨论,久议不决,用兵之道贵在神速,决策上必须迅速果断,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战争形势,因此有必要改变极端军事民主,而赋予最高指挥机构以专断决策之权。应该说在军队应适度集权这一点上,朱德也是赞同的,但是由哪一级的指挥机构行使决断权,朱毛之间有分歧。朱德主张权力集于军内的军委,而毛泽东则主张统归于领导军队与地方的前委。应该说,朱德在军队中影响较大,而毛泽东则是前委书记,军委前委之争也确有领导权之争的意味。在朱毛之争中,一开始毛一方略占上风,但是当中央特派员刘安恭到来后,朱德方面又占了上风,毛泽东一度失去了前委书记的职务,离开了红军一线。但是,在其后几个月的时间里,失去了毛泽东的红四军,发展极不顺利,先是进军闽中不利,后南下广东失败,部队损失严重。这时,陈毅从中央带回周恩来起草的“最高指示”,肯定了毛泽东的治军路线,毛才得以重回领导岗位。而通过这一段的经历,朱德也认识到自己虽然有比较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但是在政策理论水平和全面的军政领导能力上无法与毛泽东相比,特别是作为一名领导人的战略预判力上,毛泽东显示出了卓越不凡的领袖气质。从此,朱德心甘情愿地成为毛泽东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和拥护者,朱毛组合也成为各红色根据地中最成功的一对黄金搭档。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