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王橙宇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349

[转载]井冈印象之一: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了井冈山?

$
0
0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了井冈山?

    从小就从课本中知道“井冈山”的名字,知道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起点,毛泽东在这里创建了最早的革命根据地。没有井冈山,就没有后来的朱毛红军,没有这里的星星之火,就没有后来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但是,毛泽东是湖南人,他的家乡离井冈山至少也有几百公里,那么毛泽东是怎么知道了井冈山?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井冈山,作为其武装革命斗争的落脚点?井冈山又有什么神奇之处而成为载入史册的光辉之地?对于这样的问题,自己过去从来没有想过,直到最近有机会到井冈一游, 才对这座因中国革命而尽人皆知的名山有了更多的了解。


    先说井冈山。人们都知道,它位于湘赣两省交界,罗霄山脉中断,这个位置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如果我们把井冈山周围的四个省会级大城市:长沙、南昌、福州和广州作为顶点,会构成一个不太规则的四边形,而井冈山几乎正好处在这个四边形对角线的交叉点上。这意味着它是区域内距离上述四大城市距离最远的地方,其中距离最近的南昌也有375公里之遥。城市向是统治的中心,距离大城市如此遥远,又是高山大岭,对于反叛的力量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自明的。


毛泽东住过的八角楼是典型的客家民居

    井冈山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条件是它的民情。井冈山地区的居民,有强烈的客家文化的烙印,“井冈山”的地名便与客家的移民有关。大约明末清初,一些来自广东的客家人为避乱世,来到江西西南一带的山区落户,相传其中有蓝、黄两家,来到当地五指峰下一处盆地,发现这里四面环山,林密沟深,如同井底,便称之“大井”。旁有溪流穿过,客家称“溪”为“江”,名之曰“井江”,附近高山便称“井江山”,而客家话发音“江”“冈”不分,日久又有“井冈山”之名。客家先民本就有反抗压迫、逃避捐税的传统,每到一地,为对抗土籍的排斥与欺压,客家人往往比较抱团,而官府向来忌惮这种民间自组织力量,常在土客矛盾中偏袒土籍,以弹压客家势力,这也导致客家人中普遍存有对官府天然的敌意。中共在早期的农民运动中曾注意对这种土客矛盾加以引导,而受到阶级与土籍双重压迫的客籍农民也往往是农村革命最坚决的力量。


    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是中共早期党内的农运之王,他不但对农民问题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有着先知先觉般的深刻认知,而且在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中就已经敏锐地嗅到了国共分裂的危险,对此他早有“上山”的打算。1927年2月,毛泽东在衡阳地区作农运调查,在与地方同志座谈时,就讲到要做好统一战线破裂的思想准备,一旦形势恶化,要“靠山的上山,沿湖的下湖”,决不放弃武装斗争。据李维汉回忆,“马日事变”(1927年5月21日)后,毛泽东在武汉对湖南同志明确指示,在农民武装处境不利的情况下,应该上山。1927年7月,毛泽东又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上山”问题,强调“上山可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在“八七会议”上的发言中,他更是作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但是,直到这时候,在毛泽东心里,上山还只是作为革命斗争形势极其不利情况下保存实力的退路,也并没有提及进军井冈山的计划。


这是井冈山毛泽东旧居的八角天窗,在这

朴素的农居中是最具艺术气质的房间

    那么毛泽东是怎么注意到井冈山的呢?

    作为一位走南闯北的职业革命家, 毛泽东走过很多地方,但却从来没有到过井冈山。在上井冈山以前,他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听人提及这个偏僻的地名。第一次是1927年2月,他在衡阳考察农运时曾对一些同志讲起,如果形势恶化,他准备带领工农武装到江西的安源山打游击。原因有两个,一是湘赣两地的反动势力比较,湘军较强而赣军较弱;二是毛泽东曾去安源开展工人运动,对安源山比较熟悉。这时,一位叫黄庆云的工友对他说:“去安源干什么?江西有个金刚山(即井冈山)更好。”黄给毛泽东讲他有个表兄,在乡下犯了人命案,结果就逃到金刚山,投奔了劫富济贫的锤子兵(山匪),那里山大林深,官兵也无可奈何。毛泽东听了很感兴趣,当即问了金刚山的位置和路途。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却写下了两篇重要的文章

《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927年9月,毛泽东在筹划秋收暴动上的军事会议上,和同志们讨论暴动一旦失利的退路问题。这时来自安福县的农民自卫军首领王兴亚(一说王新亚)又提到了井冈山。原来就在几个月前,王兴亚曾与井冈山一带的袁文才、王佐等农民武装一起会攻永新县城,救出了被关押的贺敏学(贺子珍的哥哥)等80多位共产党员和农会骨干。后来,在强敌进攻下,王兴亚率部分人马撤往萍乡、醴陵一带并参加了秋收起义,而袁、王所部则留在井冈山一带。王兴亚告诉毛泽东,井冈山林深草密,蜿蜒数百里,安藏个几千人马不成问题。从王兴亚这里,毛泽东不仅再次听到了井冈山的名字,还了解到了当地农民武装的情况。


从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的行动路线可以看出一直沿湘赣边界

南下,最终在井冈山一带周旋落脚

  在此之前,任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克敏也曾向中央报告过井冈山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许多有利条件:第一,这里距离反动统治的几大中心城市均较远。第二,邻近四省,影响较大。第三,有一定的党和群众基础,附近各县普遍成立过党组织、工会、农会。第四,地形易守难攻,有利开展游击战争。第五,当地的农业经济自给自足,能够解决一定规模的部队的给养。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以毛泽东在党内的职务和对农村斗争的重视,说他曾看到过这份文件或了解其主要内容是完全有可能的。


从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不久即在全国呈现燎原之势,

这是三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根据地的形势图

    不过秋收起义之前,即便对井冈山已经有所耳闻,但在毛泽东心里很可能依然只是将其作为最后的退路选择之一。事实也正是如此,秋收起义最初的目标是攻打长沙,结果几路人马还未接近长沙就纷纷受挫,死伤逃散降,一下就损失过半。随后起义部队试图开往江西萍乡,以为赣敌较弱, 但是没想到仍然是屡战屡败,部队甚至连立脚睡个安稳觉都做不到,只能且战且走,沿着湘赣边界南下。又经过卢溪、莲花等一系列的战斗,起义军终于清楚以自己的实力,就连小县城也是守不住的。最终,在各种试图在条件稍好的地区立足的努力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出于生存的需要,起义部队还是来到了井冈山一带。由于毛泽东对当地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又由于对当地的农民武装采取了正确的联合政策,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一块立足地。虽然后来,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只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但正是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毛泽东和朱德创建了全国最早也是实力最强的一支红军部队,为中国革命保留了最初的火种。而毛泽东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对井冈山的斗争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为中国革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3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