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转载 |
黄宗羲同志十六字真言能否给后人以启示?
明末清初的两江大儒黄宗羲同志(别号:梨洲先生),是具有高尚民族气节、先进的民主精神和强烈民本思想的大学问家,与当时同样是饱学硕儒的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同志一生都在从事反清,宣扬民主和民本思想的工作,所采取的主要形式之一便是到处举办专题讲座。因为他学识渊博,思辨精深且感染力超强,名气又大,所以无论他到哪儿演讲,尽管官方不断地禁止打压破坏,但仍然是应者云集、听众爆满,不管是规模还是效果,都要比当今张宏良童鞋等“左翼领袖”们办的讲座强多了。
有一次在庐山白鹿书院,黄宗羲同志在作专题为《君王辨》的演讲中,与学生和听众进行问答式的互动。此时,有一个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识别君王的贤与佞、智与愚?判断其好坏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黄宗羲同志回答了十六个字:实行惠民,冷对敌誉;巧言惑众,麻木不仁(注:这里的“实行”不完全是现代汉语中“实行……政策”的意思,而是具有实实在在地施仁政,给老百姓以实惠的含义)。
在解释这十六个字的涵义时,黄宗羲同志阐述道:历朝历代、大大小小的君王可谓多矣,其中大多数均为昏聩无能之辈,只有极少数雄才大略、实行惠民者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爱戴与崇敬,譬如尧舜、唐宗宋祖等。前者念念不忘百姓的疾苦,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把人民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后者尽管达不到尧舜的程度,但他们至少能够深刻地理解孟子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制定国计民生大计时,优先施仁政于民,通过轻徭薄赋、减免税收等措施,尽力做到使百姓无忧无虑、安居乐业,并不仅仅是“以老百姓不造反为底限”(注:“以老百姓不造反为底限”一语,出自天朝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的一次讲话)。而有一些君王,上台之初也许会说一些让老百姓听了激动万分、感恩不尽的话,诸如什么“务必要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干部好不好,百姓说了算”等等。可是,几年下来,不但没有一条惠及百姓的举措,相反,在干什么都要缴纳名目繁多各种税费的同时,还办赌场号召大众参与赌博,由朝廷坐庄并勾结门阀财团一会儿做多一会儿做空,恨不得将民众身上所剩无几的“羊毛”剪个干干净净。这就不能简单地用“昏聩无能”来表述和形容了,巧言惑众以售其奸才是这类君王的本质特征。
在解释“冷对敌誉、麻木不仁”这两个词的词义时,黄宗羲同志举了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个是春秋吴越争霸时期的事情——当越国君臣经过卧薪尝胆、惠民爱民,使国力不断强大,GDP和军事实力足以与老牌帝国吴国抗衡、或已超过吴国时,吴王夫差感到了害怕。于是他派出一个元老级的大臣去访问越国,给越王勾践送去一顶顶高帽子,赞誉他英明果敢,是政治上成熟、经济上创新、军事上老练的治国奇才,简直是德比尧舜、功迈汤武,其目的自然是给勾践灌迷魂汤,下老鼠药,令他丧失斗志和警惕,为吴国最终消灭越国创造条件。面对敌国不怀好意的“赞誉”,勾践同志一没有说“我青年时代读了很多书”,二没有夸耀自己的政绩,三是更没有向吴国“介绍本国的经济形势和取得的成就”,而是“色变之,愤然言道:‘贵国以小儿视我,欺寡人也’!”翻译成现代的白话就是:(勾践一听到这话)气得脸都变色,愤怒地对越国使臣说,尼玛逼,你们这是拿我当小孩子看待,是对我极大的轻视和侮辱!随后,“拂袖而起,逐使臣。三年灭吴。”也就是说,勾践同志话一说完便甩着袖子起身,命人将吴国的使臣驱逐出境,三年后就把吴国灭了。
另一个是明朝末年的事情——当自以为已经是大明王朝“中兴之主”的崇祯皇帝“紧密配合”大清国使出的离间计,把栋梁之臣袁崇焕杀了之后,他不顾“每天只能睡五个小时”的疲劳,也不顾千千万万流离失所、嗷嗷待哺的子民们需要休养生息,更不顾国内千疮百孔的经济持续下行的忧患,大手笔地拿出国库中的民脂民膏在五凤楼举办阅兵式,并且还邀请清酋皇太极同志前来共同检阅。虽然皇太极硬是不给他面子没来,但在此后不久便让大清国重臣、文华殿大学士范文程放出话来,称赞崇祯同志是世界级的“杰出的政治领袖”,是大清国尊贵的朋友和好伙伴。崇祯同志一听,浑身骨头顿时轻的不到四两,连续三天一个人躲在宫里偷着乐,有时闷笑得把脸憋成了肚肺一般。接下来,崇祯同志针对这种赞誉补充道:我年轻时不仅读了很多中国的书,像什么《三字经》呀,《温香玉》等等,还读了你们大清国的《小孩与山》等巨著。现在,大明与大清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战略伙伴关系,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所以,俺们两国要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共同应对各种不确定的风险。为了表达诚意,崇祯同志当即拍板,决定拿出几百亿两白银购买大清国卖不出去的大豆和三百只风筝。看了他的这些表现,范文程悄悄地对皇太极说:一个国家的君王麻木不仁如此,古往今来世所罕见,皇上,对崇祯您可以放心了,我大清灭亡大明指日可待啊!
通过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事例,黄宗羲同志言简意赅地将十六字真言的后八个字解释得清清楚楚。实际上,整个十六字真言采用的是交叉比对的方法,将如何识别君王的贤与佞、智与愚,判断其好坏最简便的方法告诉给了提问题的人。因为他知道,对那些认识不清,主张“还要再等等看”,“要给一定时间”的人们来说,讲多了一点用都没有,单刀直入才是最佳选择——黄宗羲不愧大儒!
不过,这十六字真言对于后人而言是否有用?看了这十六字真言是不是大多数人都能够得到启示?这还真是难说……
2015年9月26日
博文链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