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王橙宇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349

[转载]彭林说礼(七)做客的讲究

$
0
0

彭林说礼(七)做客的讲究

2011-10-08 12:24:07 作者: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 点击:1364次

出门会友,我们常常有礼物相赠,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心意,我们究竟该送什么样的礼物才是合适的呢?有了合适的礼品,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登门拜访了。当我们来到主人家的时候,如果门是关着的,我们可以通过敲门或者按门铃让主人知道就可以了。但如果主人家的门是虚掩着的,里面还有人说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样做?主客交谈的时候,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到他人家里做客的时候,好客的主人往往会留下客人就餐,或者邀请我们出席酒宴。那么在就餐时,为了不失礼,我们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说到做客,就想到要带礼物,现在商场到处写的着大大的“礼”字。礼品包装得华丽。年轻人过年过节送礼的负担很重。现在礼品里往往有问题在。比如送得太集中,一到中秋,一个老人家单位朋友家人都送,多盒月饼在。送有负担,还也有负担。古人有智慧在,古代的士第一次见面时拿一只野鸡。主人会说,来了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拿礼物呢?第二步,甲拜访乙,拿了礼物,几天后要回访也要拿着雉,这实际是几天前带去的那只野鸡。这得还回去,不敢收的。也是同样的要还给你。

士与士间相交是清廉的。那么国家与国家间呢?这个国家到你那个国家去,也不能空手,要拿代表国家的礼物,一般是玉器。这件玉器品质好,用丝带绑上,放在专用的盒子里。古人的外交礼仪非常隆重。到达后,外交开始了。客人一方就说,我们有一件礼品要送给贵国国君,拿出礼品,东道主要“辞玉”,不敢当,这么宝贵,怎么敢收下呢?客人要说,这是诚心的愿望,一定要收下,这个国君于是要举行正式的仪式——“受玉”。这时,客人要恭恭敬敬地拿出来,交给他。主人也是恭恭敬敬地把礼物收下,让人收藏起来。按照今天的仪式,好像结束了,可是古代不是这样,外交使团要走时,还得还玉,把这件玉器还要还给客人。这不多余吗?

《礼记》里讲,聘礼“以圭璋聘”,拿出珍贵的玉器放在聘礼上,是表达对对方的敬意。拿特别好的礼物,“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来看望,是为了情义来的,不是为了钱财。“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如果是送无价之宝,收下了,礼是对的,要另外做一件,价值与此相当甚至略高的玉器,再还,这个礼的交往就把钱财与宝贝做为了中心,不得了呀,赶快找一件好玉来给,对方一看,玉还要好,交往的重心转移了,转移到东西的价值上了。百姓知道了,另外的国家来了,又得琢磨,送什么,这个礼成了商品交换了,百姓觉得,国家间重视的原来是这样的东西,百姓间也重视钱财了。人的脑子就全在这里面了。所以,在这样的外交礼仪上,古人聪明,重义,不要重财。这样,交往上,思想没有了负担。我到现在,印象最深的礼物是什么?差不多二十年了,我在一间课室上课,到了元旦了,同学上来,送一张贺卡,打开来,全班同学签名,老师收到这样的礼物,心里热乎乎的。看到每个同学的名字,有许多回忆在,这个情义足够了。

讲话有两种情况,两个人讲话一清二楚,没有秘密。还有听不清,说明二人在谈论问题可能涉及到隐私,“言闻,则入”,敲门就可以进。“言不闻,则不入,勿侧听”,更不要偷听人家隐私。这是不道德的。古人“将上堂,声必扬”,故意说大声点,让他们把谈话结束,让人有个准备。千万不要闯进去,每个地方都要恭敬。一个话题如果主人没有提起,不要轻易提起。主人不傻,知道你无事不登三宝殿,到一定时候就会问你。如果问你,你再说,更不要在中途插嘴。“先生问焉,终则对”,说完了,再对,现在年轻人好插话,这不好。到老先生家做客,老先生问几点了,我鞋呢?这是暗示你,他准备走,打呵欠,说明疲劳了。或者问,中午吃什么,这时客人要知道你待久了,要主动告辞。主人会站起来送客。送客也有讲究,长辈对晚辈在门内送客,如果身份相等,要送出去,越远表示情义越深。至少要送到电梯口,这是不常来往的。特别熟的,就不必了。开车来的往往要送到车开动。《弟子规》说,过犹待,百步馀,要等待对方走了一百步,客人不再回头了,再离开。

前两年去外地讲课,东道主请吃饭,年轻的东道主有职务有身份,两人隔着圆桌,他站起来,双手捧杯,说我敬你。我说,你说敬我,你的动作就是不敬。对方惊讶。我说,我们间要隔着桌子,要我跟你一样,这是不敬呀。我说,你看到过周恩来敬尼克松吗?要亲自到尼克松身边,说祝酒的话,再到第二个人身边,一个个走到前边来。要给谁敬要走到他身边。他学会了,跑到身边来了,敬酒。面对面喝了。我说,又不敬了。不对在哪里?我说,哪个年龄大?我说,长辈跟晚辈,你没有资格面对面地干。晚辈不可以面对面地干。我说,碰了后,要表示不敢与我平起平坐,得有表达方式,碰后,要微侧身子,然后喝,再说谢谢。表示,我跟你隔着很大。

比方说,起来敬酒,那么有的人呢给你碰了杯以后,他说先干为敬。那么有的地方呢,说你喝两杯我喝一杯,你喝三杯我喝一杯。那么还有的呢,就是说敬酒的时候大家都拿着杯子都在桌子上敲,叫“过电”。这些做法到底怎么样?是对他人的尊重吗?老怕做错,怎么没有规矩呢?其实规矩是有的,而且规矩很大,很多,只是大家没有机会去接触它。在彭林教授看来,参加宴会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心中有“礼”,这样我们内心深处对他人的尊重才能由内而外地表达出来。要想在宴会上不失礼,我们在吃饭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在这方面,我们的古人智慧地总结出了“十四毋”,那么,这十四条应该注意的事项都有哪些呢?

“毋抟饭”,一次,我们一起吃饭,有些人把饭盒装得满满的。再要一份菜,心满意足地吃,再要,没了。有些人聪明,第一次排队过去的时候,饭盒只盛了一碗,他过去时,还有,就盛了一碗满的。当时有心态,多吃。古人不可以,伤廉,损害你的廉洁形象。现在,有吃的了,大家做得好了。二是“毋放饭”,那时是用手直接拿着吃,不要把沾在手上的再拨回去。“毋流歠”,喝汤时优雅一点。“毋咤食”,不要吃东西时嘴里发出声音,让主人觉得是不是菜饭不好,不要吧唧嘴。“毋啮骨”,吃肉时,带了骨头,吃得差不多就算了,不要吃到后来啃得嘎嘎响,一是主人很难堪,弄的东西似乎太少,人家吃不饱;二是也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动物。“毋反鱼肉”,你吃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毋投与狗骨”,以前曾遇到过朋友请吃饭,叫了好多菜,我们吃不完,我埋怨他叫太多,他说,没事,打包回家给狗吃,当然他说完,觉得不妥当。骨头不能往地上扔。“毋固获”,不能这个菜我特别喜欢吃,不吃别的,固定地专门吃这个菜,这个“获”还有跟人抢的意思。“毋扬饭”,饭热,大家要优雅地请,有人竟然拿手来扇。“饭黍毋以箸”。“毋嚃羹”,古人喜欢拿梅来调味的,千万不要吃了一口,不行,加点盐什么的,主人就会脸上挂不住。“毋絮羹”。“毋刺齿”,牙齿时塞东西了,难受了,我就看到过有人赶快找鱼刺来,在大庭广众下不停地扣,给人感觉非常不好,不能当众剔牙,至少要掩着点。“毋歠醢”,这是调味的肉酱,不要自己都独吞了。这些地方都是要讲究的。结束了,就要端茶上来,客人应该主动站起来,帮助主人撤走饭菜。主人应该劝阻,会说客人应该安坐,请他坐下。一般来说,吃完后,习惯喝茶,一直到兴尽。然后提出告辞。

到现在谈的就结束了。衷心希望通过这个讲座能够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3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