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黄埔军校的校训是什么作者:槐里园丁N
黄埔军校的校训是什么
1.孙中山毕生想创立军队
孙中山创立黄埔军校,其内容除军事,特重政治与精神教育,要造成一支有思想的队伍,借此将革命思想与民众相结合,日本学者竹内实称之为"革命势力"。相对那些仅有武器,而欠缺思想纪律的乌合之众,孙中山说“国民革命,为民前锋。“黄埔正是创校,建军,扩展革命力量形成革命势力。孙中山从十七岁时即有投考军事院校之志,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悲恸的说“这是我错认了袁世凯(将总统位置托付给他)的过错,如果我有两个师军队,我要亲自率领,向他问罪。”终于他在1924年建立了一支军校,这是将为国民革命而战斗的军队。
图为香港孙中山纪念馆里,孙文手札,其中对宋案爆发后,写出了自己对国民党内部意见不同的愤怒与挫败感。但谭人凤并未料到十余年后,孙文终于建立了一支军队。
2.黄埔军校的校训。
黄埔军校的校训是”亲爱精诚“,革命军纪律不全在与法律,而是依靠中华文化的德治,礼治,人治精神,全体师生建立起彼此间兄弟父子的深厚情感,在艰难危殆,才能发挥团结,牺牲,负责之黄埔精神。故军校建于忧患,成于战乱,创建四月即平定广州商团之乱,此后这支年轻的军校历经东征,北伐,剿乱,抗战等,结束军阀割据之局,亦为抵抗各帝国主义入侵势力之重要力量。
蒋中正说”黄埔军校校史,为我国民革命之奋斗史,同我们革命的历史,民族生命,密不可分“,黄埔军人早已超越一般武力,建立中国国民革命之伟大基业。
3.学生不怕死
黄埔军校以中国文化道德之武德精神为体,西方军事科技为用,仿效日式,德式严格军事训练,但在精神上承接中国儒兵合一之传统思想,陶冶为明耻教战之革命志士,爱国家,爱百姓,不贪财,不怕死,抱孤臣孽子,生聚教训之心。孙中山将北伐的希望托付在黄埔军校学生身上,他在当初的开学典礼上即说”开办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将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所有后来的中国人需感激黄埔历届师生的精诚报国,浴血沙场,牺牲壮烈。蒋介石说“军人职分只有一个死字,除了死之外,反面说就是贪生怕死,如果偷生怕死,不能作军人,而且没有人格。”
4.留日军官不多
当时的中国人并不习惯称黄埔军,而是称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八十七师,或是中国陆军第五军第八十八师。黄埔军校的教官留日的确较多,例如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戴季陶,教授部主任王柏龄,战术教官何应钦。
当时不仅黄埔军校有留日学生,而传统军阀部队受影响更多,袁世凯在光绪二十八年即保送五十余人去日本军校学习,由此阎锡山的晋军。张作霖的奉军,北洋军的皖系,留日军校生就自成派系。孙传芳任五省联军总司令,手下日本士官有二十八人,保定军校留日教官也比黄埔军校多。黄埔军校真正多的是保定军校出身的教官。
在中国最早使用外国的操典,是英国式”戈登“操典,与香港驻军一致。但后来就改用德式操典,使用德式武器。但中国士兵身形较为瘦小,因此改为日本操典,购买日本武器,在光绪三十年首先购买日本三十式,俗称”金钩式“,而段祺瑞在民国初年练边防军时,接受日本三八式武器,此后日本人一直供给段祺瑞部队最好的武器。
5.中共学生有多少
中共在黄埔军校毕业生不占主流,据统计中共在黄埔第一期占三十九人,第二期二十人,第三期十二人,第四期因发生中山舰事变,仅存九人为中共党员。第五期因学校设在武汉,因此那期学生都被中共控制和发展,宁汉分裂后,这期学生被整编成第十一军二十六师步兵第七十七团,中共蒋先云带这支部队去河南打张学良的奉军,后来部分学生参加南昌暴动。再往后黄埔军校的中共学生都只能秘密发展。所以历史上黄埔军校的中共发展也仅有三四年。
通常历史上黄埔出身的中共军人有林彪,郭化若,罗瑞卿,出身第四期,但真正黄埔学校或毕业就成为中共学生的,计算出也不过四十余人。最后一个黄埔的中共学生是张学诗,黄埔第十期。大多数黄埔军校的中共学生不是北伐时就死去了,就是死于围剿红军时期。著名的中山舰事变,蒋介石根据情报认为中共学生李之龙意于使用中山舰劫持自己驶向苏联,事后汪精卫匆匆出国。
6.黄埔不能落于外人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黄埔军校内部苏俄的影响反而增加,但在中山舰事变时,当时三民主义派与马列主义学生派斗争非常激烈,蒋介石认为必须要控制苏联的影响,因此他减少了苏俄的军事顾问,蒋在日记中记载”军校权力的转移绝不能落到外人手中!“蒋介石后来回忆”那时希望在上海总商会拿到钱,就能摆脱苏俄对黄埔经费的影响"。一九二七年中国警察在苏联大使馆找到的文件,就有一些相关文件,而当时黄埔军校有几期学生,仅仅训练六个月即毕业,担任指挥官或少尉军官,这种不寻常提早毕业,也与当时鲍罗廷与蒋介石之间争执严重,必须要这些学生抢先占领军队领导位置有关。
刘凤翰说,黄埔军校的学生训练六个月即毕业,也是因为需要立即投入战场,战场训练比操场训练更实在,如两次东征以及北伐,都是在血与火中训练军官与部队。当时黄埔学生的出路,要么担任连政治指导员,要么即是排长,都是非常基层的军官。中山舰事变后,蒋介石加速了北伐进程,图为蒋介石在广州誓师场面。
7.周恩来的作用
近代以来湖南的知识分子因受曾国藩“湘军”激励,而纷纷参加军队。而当黄埔军校创建,当时知识分子受到中山先生国民革命军号召,到毗邻湖南的广东投军,大多数是同乡人士。例如黄埔军校有一名叫做赵丹的湖南籍学生,虽说是由毛泽东介绍,但只是由私人关系和借由毛泽东的通讯地址。当时不存在“系统”的向黄埔学校输入大批中共学生,至多在学校发展。因为例如林祖涵(林伯渠),罗迈等湖南籍中共介绍了投考二十六名学生,但录取学生中仅有蒋先云,陈赓成为了中共。
当时黄埔军校仅有中下级军官例如季方,茅延祯,金佛庄,胡公冕等人是中共,而周恩来进入军校,也没有参与具体的行政和管理工作,只是在政治部工作,秘密发展了少数人。导致第一期毕业的学生只有四十人为中共。而真正中共发展壮大的时期,是在彭湃和毛泽东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打着“农民翻身”的旗号。
8.日本军事顾问的堕落
日本军官佐佐木到一,是有名的“支那通”,当初在广州担任武官,于黄埔军校创建时认识孙中山,蒋介石,并一度成为军事顾问。据他自己说“中山装也是他在沙面一家日式西服店为国民党设计的。”他说“革命军以革命思想与民众结合,不能光靠几门炮几杆枪去评价”。“以山顶比喻军队,就以山脚比喻民众,连接山脚和山顶的是革命思想”。但佐佐木的日本晚辈,并未将他的思想放在心上。
佐佐木对孙中山相当敬仰,与蒋介石也有深厚友谊,甚至参加北伐,济南事变中与革命军相随,后来佐佐木却不仅在伪满国担任最高军事顾问,亦在日军攻陷南京中担任第二十六团的团长,放纵日军士兵劫掠屠杀南京,并说“要让长眠在紫金山腹中的中山先生后悔”。刘凤翰说,中日两国军人的不同,也许是来自两国军校教育的不同,尤其是没有黄埔军校校训的“亲爱精诚”。
9.学生如何教育
黄埔军校学生在校受训十分严格,五点起床点名,十分钟早操,洗脸后五点半做早操,上课,每节课五十分钟,中间休息十分钟,一共六小时。晚间六点以后是两小时的自习时间,一小时“政治教育”,一小时“党务训练”。而这种党务课是日本军校并没有的,课程主要是孙文,蒋介石的演讲稿,以及清末胡林翼,曾国藩的语录,以及蒋介石所强调的死生观,仁民爱物,注重卫生,俄国革命的评价。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门前的对联是“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勿入此门”。
|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special/1265.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