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多年来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近来随着蒋介石日记逐渐公开,真相日渐明朗。
![“中山舰事件”真相揭秘](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62/28/1759/114386177.jpg)
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多年来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近来随着蒋介石日记逐渐公开,真相日渐明朗。本文作者中山舰代理舰长章臣桐外孙梅宇亭先生试图在理顺事件脉胳的同时,以解封的蒋介石日记为依据,结合家族记忆、书信等一手资料,剖析这一历史迷案,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当时调舰的命令到底是谁下的?貌似偶然的历史事件为何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并使蒋介石加深对苏俄和共产党的疑心?
中山舰的前世今生
1910年7月,满清海军大臣载洵、海军统制萨镇冰以特派专使的身份前往日、美考察海军。回国后,经清廷批准,分别向英、德、美、意订造军舰18艘。其中向日本订造的有两艘,名曰“永丰舰”、“永翔舰”。但尚未完工,翌年便爆发辛亥革命。
1913年,袁世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先后派员出洋监造以前清政府遗订的舰只。永丰舰由日本三菱造船厂制造。清廷派往监造的大员李国圻、郑贞能技术娴熟、督造有方,使该舰建造周期大为缩短,不到一年便竣工下水,造价为68万日元。该舰长62.1米,宽8.9米,排水量836吨,航速13.5海里/小时。有主副炮8门,满员编制138人。整舰比例适中,造型优美,是一艘颇具实力的新式军舰。
1916年袁世凯称帝,在包括海军总长刘冠雄在内的一片声讨声中,袁忧闷病逝。次年张勋率辫子军攻入北京复辟帝制,海军总长程璧光率包括永丰舰在内的十多艘军舰南下广州,组成西南护法舰队。
1922年6月l6日,陈炯明部下叶举在广州发难,炮轰观音山(越秀山),孙中山避难珠江上的永丰舰。随即召集舰队官长,号召讨逆,“乃命舰队先发炮,攻击在省叛军,以示正义之不屈,政府威信之犹在”。炮弹落在瘦狗岭、观音山等叛军阵地四周,连带着炸死无辜百姓过百人,激起义愤。迄至8月9日下午,孙中山偕陈策、蒋介石等人登上英舰,离开永丰舰去香港,再转道赴沪。
孙中山逝世后,1925年4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将永丰舰命名为中山舰。
1938年10月,中山舰在保卫武汉的惨烈战斗中,遭日寇六架轰炸机鱼贯突袭,弹密如雨。当时该舰的主、副炮已全部拆卸安装在长江两岸的要塞上。中山舰在狭窄的江面上毫无掩护地以高射武器抗击日机,舰身中弹累累,失控下沉。舰长萨师俊(海军元老萨镇冰之侄)等25名官兵壮烈殉国。中山舰造于日本,最后又毁于日寇。
1997年1月底,这艘满载历史包袱的军舰在武汉金口镇附近的江面打捞出水。现在,中山舰静静地躺在武汉江夏区金口镇,成为历史文物。
![“中山舰事件”真相揭秘](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231/27/1759/114386091.jpg)
事变背景:复杂的广州政局
1925年8月20日上午,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大门前遇剌身亡。廖案发生,激起国民党左派无比愤慨。案发当天,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推举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廖案特别委员会,授以政治、军事、警察全权。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是汪精卫集团和蒋介石集团在明争暗斗。汪与胡汉民同为孙中山最倚重之战友,而蒋介石在资历和威望上还难以望汪项背,就是与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相比,也不在一个档次。于是,蒋介石以追凶为名,顺藤摸瓜,逼走了有廖案嫌疑的许崇智和胡汉民,剩下汪精卫一个重量级政敌。
其时汪精卫是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而蒋介石只是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以及黄埔军校校长,两人皆是响当当的以孙中山忠实信徒自居的国民党左派人物。国民党政府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以俄为师,苏联顾问在政府中的决策举足轻重。
鲍罗廷为苏联总顾问,季山嘉是军事顾问。蒋介石与他们有矛盾。矛盾的原因,除了蒋介石从苏联考察回来后,对苏联产生了看法,还集中体现在双方对北伐问题的分歧上。鲍罗廷从中国北方考察回来后,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发动群众,解决土地问题;而蒋介石认为军事斗争是首要任务,要进行北伐,铲除军阀,进而统一中国,实现孙中山未竟之业。这些本来是革命团体内部的方略之争,但在中山舰事变之前,敏感的蒋介石,一直处在悲愤、猜忌之中。
蒋介石十五年(1926年,下同)一月二十九日日记:
下午,与静江兄叙别,谈本党与个人处境之难,不禁感慨系之。人才缺乏,精神涣散,同志不明事理,挑拨离间务尽其能,可不谓艰险乎。
十五年二月二日:晚约孙文主义学会与青年军人联合会干部开联席会议,解决双方干事互入两会,惟高级官长,须令其退出也。
解读:以上两学会是黄埔军校中国民党右翼军人与共产党(包括国民党左翼及其他人士)分别参加的不同组织,矛盾尖锐。蒋校长居中调停,让两派首要人物退出组织。这时蒋思想左倾,并不是后世所认为的包庇右翼的孙文主义学会。
十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季之专横,矛盾如不免除,不惟党国有害,且必牵动中俄邦交……
十五年三月五日:单枪匹马,前虎后狼,孤孽颠危,此吾今日之环境也。总理与诸先烈在天有灵,其当怜而呵护之,不使我陷于绝境乎。
解读:蒋介石与军事顾问季山嘉矛盾越发尖锐,蒋认为国民党与苏联顾问、共产党合伙整他,使他陷入绝境。
十五年三月十日:近日反蒋运动传单不一,疑我、谤我、忌我、诬我、排我、害我者,亦所显明……
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忧患疑惧已极,自悔用人不能察言观色,竟困于核心,天下事不可为矣。
十五年三月十七日:上午,议事。所受苦痛,至不能说,不忍说,且非梦想所能及者。政治生活至此,何异于佛入地狱耶?
以上日记,便是蒋介石在中山舰事变前的心理历程。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完全听命于苏联。而苏共时不时与南北军阀眉来眼去,对中国革命路径拿捏不定,但主要依靠的势力还是中国国民党。
“中山舰事件”真相揭秘
中山舰代理舰长章臣桐。
奇怪的调舰令
中山舰事件前一月,蒋因不堪党内纷争,向汪精卫正式提出赴俄休养。开始汪精卫并不同意,但禁不住蒋坚决要求,为了缓和他和季山嘉的矛盾,同意了他的请求。此时刚好有一艘装载军火的俄国商船将来广州,坊间传言,因蒋与季山嘉翻脸,苏联判定蒋是反革命分子,怂恿汪精卫除掉蒋—— 正好将蒋强掳上这艘商船,经海参崴押往莫斯科受审。
蒋介石申请赴俄疗养时,为了试探汪精卫,曾提出希望汪夫人陈璧君陪同出国,想不到汪精卫一口允诺。大概是陈璧君也乐得想去苏联开开眼界,在夫君旁边吹了枕边风。3月15日,按捺不住喜悦心情的陈璧君两次打电话询问蒋介石何时动身,并说汪先生也希望你速去速回呢。陈璧君催得越紧,蒋介石益发认定坊间传言非虚,看来他们是要下手了。
1926年3月18日上午八时许,广州国民政府海军局代局长兼中山舰国民党党代表李之龙参加完陈公博主持的一个会议,收到一个急件,是海军学校副校长欧阳格写的:
之龙局长大鉴:
兹有三事,格不明就里,请兄教我。一、中山舰为何升火?二、闻第二师有军队在舰上,究竟在否?三、中山舰目下维护如何?可否具备立即执行任务之能力?
弟欧阳格 三月十八日上午海军局局长李之龙
“中山舰事件”真相揭秘
不久前,一直觊觎中山舰舰长之位的欧阳格,散布流言恐吓舰长、其堂兄欧阳琳,使欧阳琳逃匿香港。随后李之龙以海军局政治部主任的名义,率宪兵到广南船坞,将正在那里修理的中山舰上受欧阳格挑拨的13名内讧的士兵缴械扣押。三天后,中山舰修完下水,恰逢海军局俄籍局长斯米诺夫奉调回国,而中山舰自欧阳琳不辞而别后无人负责。在这种情况下,汪精卫任命李之龙暂代海军局局长、参谋厅长兼中山舰舰长。李之龙身兼四职,忙不过来,便建议汪精卫正式任命暂代理舰长之职的章臣桐为中山舰代舰长(实际行使舰长之职),并请第二师调兵一排上舰驻守,以加强保卫。
“中山舰事件”真相揭秘
取代章臣桐任中山舰代舰长的欧阳格。
李之龙知道欧阳格为人奸诈,他此番写信,必有用意,至少应敷衍他一下,于是提笔给欧阳格写了回函:
格兄大鉴:大札拜读,不胜惶恐。现将所询,回复如左:(一)关于中山舰升火,已派人往查。(二)为安全计,第二师确有兵力两班驻舰。(三)据报,目下中山舰业已修理完毕,状况良好。……希勿挂念。
弟子龙 三月十八日上午
复完信,李之龙找代理舰长章臣桐了解情况,章解释,中山舰升火是因为要检验船厂修理的烟囱和汽笛。两人分析欧阳格来信的目的,一致认为他在打中山舰的主意。于是李之龙交代章,要进一步加强舰上警备,各级人员严守岗位,如有歹徒阴谋夺舰,坚决镇压。
当日下午五点多钟,李之龙批阅完公牍,回到文德路上的文德楼,又收到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派人送来的函件。李之龙拆开一看,内容如下:
李局长:军校办事处欧阳钟主任来局,谓奉黄埔邓教育长电话,转奉蒋校长面谕,饬海军局即将得力军舰两艘开赴黄埔,听候校长调遣。职已通知宝璧舰预备前往,其余一艘,只有中山、自由两舰可派,请在此两舰中决定一舰。
职 邹毅 三月十八晚晚七时
李之龙不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需要动用军舰?但既是奉蒋校长面谕,必有急事,不可耽误。于是写了两张内容一样的手令:“着该舰长即将该舰开赴黄埔,听候蒋校长调遣。”书毕,一张当面交给同住一层的宝璧舰黄舰长,一张请黄舰长代交给也同住一楼但刚好外出喝酒的中山舰章臣桐代理舰长,并嘱他们立即执行。
调舰的真相
调舰一事,其实是这样的:当时粤省沿海和内河一带走私严重,海军中部分不法分子勾结走私贩子,私收过境船货保护费。尤其是大盐贩,公然将私盐运到沙角炮台交货,再由内河军舰运到广州赚取巨大差价。海军局军舰曾几次缉拿走私船只和人员,得罪了以陈肇英为首的一些国民党海军元老。为此,共产党广东区委怕影响国共两党的关系,区委书记陈延年曾给予李之龙警告处分。据说,欧阳格和陈肇英曾因此事到蒋校长面前告李之龙的状,但蒋对他们不屑一顾,摆明是支持李之龙的。
中山舰事变前两天下午,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主任孔庆睿接到军校司令部值班室打来的告急电话,说一艘日本商船在黄埔江外海面遇劫,现停泊在黄埔附近江面,急需派兵保护。孔庆睿认为情况紧急,来不及报告,打电话给军校管理科科长赵锦雯,命赵速派巡舰一艘、卫兵16名前往保护。赵锦雯立即将命令下达给交通股。恰巧股长兼军校驻省办事处主任欧阳钟不在黄埔,赵便把股员黎时雍叫来,当面交待任务。当时军校有限的几艘巡逻艇或故障或外出,一时无船可调。黎时雍便自作聪明地向军校驻省办事处求援,反正顶头上司欧阳钟股长或许正在那里。
军校驻省办接电话的人是交通股股员王学臣。黎时雍话说得急,电话线路又不好,王学臣未完全听清,只听到是顶头上司赵科长命令立即派船派兵。办事处无舰可派,唯有向海军局求援。而找海军局,无疑得由办事处主任欧阳钟亲自出面才行。于是王学臣立即出门去找欧阳钟,他想当然地把“奉孔主任之命”说成了“奉邓教育长之命”;把调舰的规模,也由“巡舰”说成了“巡洋舰”,而且把“调舰一艘”说成“调舰一、二艘”,还强调要派卫兵16名,今晚必须出动,而军校管理科无舰可派,需要欧阳主任亲自去海军局交涉。
欧阳钟带着王学臣匆匆赶往海军局。海军局的人早已下班,局长李之龙不在,由值班的作战科科长邹毅接待。调舰事非小可,欧阳钟同王学臣一样,也耍了个小聪明,把阶梯又提高一层:刚才接到军校邓教育长的电话,奉蒋校长面谕,要贵局派得力军舰两艘,连夜开赴黄埔等候蒋校长调遣。邹毅科长向欧阳钟要调舰公函,欧阳回答说事情紧急,来不及办理。邹沉思片刻,既是蒋校长和邓教育长的命今,军令如山,便匆匆给李之龙写了封公函,然后派传令兵带他二人去李局长公寓。
谨慎的邹毅事后还催促欧阳钟立即补办调舰公函。欧阳钟照办了,补上公函:
敬启者,倾接教育长电话,转奉校长命令,着即通知海军局迅速派得力兵舰二艘,开赴黄埔,听候差遣。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驻省办事处启 三月十八日
“中山舰事件”真相揭秘
任黄埔军校校长时的蒋介石
蒋介石发动事变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六时许,江雾弥漫。前一天还在广南船坞修理烟囱汽笛的中山舰,在代理舰长章臣桐的指挥下,劈波斩浪快速前行,驶抵黄埔长洲岛。船甫停稳,章代舰长即上岸找军校教育长邓演达报到,请示任务。邓演达一头雾水,乃嘱该舰原地停泊,待弄清情况后再作定夺。
另一头,海军局上午上班时,邹毅科长找李之龙局长汇报昨日之事,并报告日内将有苏联参观团要来白鹅潭参观中山舰,而蒋校长昨日已回广州。李之龙听罢,即挂电话找到蒋,向蒋请示:可否将中山舰调回广州?蒋介石原本就不知中山舰调动之事,接电话后,没好气地回答:“我没有要你开去,你要开回来,就开回来好了!”这一通电话,弄得李、蒋二人都满肚狐疑。尽管李之龙作了解释,但一时也说不清楚。工作要紧,于是李之龙立即电令中山舰开回广州。
下午五时许,中山舰接令后即返航广州。此时是三月十九日,事变前一日。
是日中午,本来有午睡习惯的蒋介石睡意全无。上午李之龙的电话,让他更坚信了汪精卫和苏俄、中共要共同对付自己的猜想。经过一番权衡,蒋介石决定以退为进,先去汕头暂避风头。汕头是他二次东征发迹之地,又有何敬之(应钦)的部队驻防,可确保安全。
说走就走。蒋介石处理完一些事务,立刻命令备车,并拉上了刚好来看他的亲信陈立夫一起上车,直向天字码头驶去——那里有开往汕头的日本海轮“庐山丸”。
一路上,蒋介石铁青着脸,任凭陈立夫如何劝谏,就是不动声色。其实蒋内心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快到天字码头时,他突然大喊:“停车,回去!”
踌躇再三的蒋介石,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拉开了发动事变的序幕。
蒋介石当时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上午,准备回汕休养,而对方设法陷害,必欲使我容身无地,思之怒发冲冠。下午五时,行至半途,自忖为何必欲微行予人以口实,气骨安在?故决定回东山寓,牺牲个人一切以救党国也,否则国魂销尽矣。终夜议事,四时诣经理处,下令镇压中山舰阴谋……
戒严是在深夜12时开始的。蒋介石以兼任卫戍总司令的身份,调动武装部队,首先包围苏联顾问团在东山的住宅,以及共产党的机关,包括“省港罢工委员会”;又派公安局长吴铁城率一部分武装警察包围汪精卫的住宅,美其名曰“保护首脑”;再派蒋鼎文占领海军局,派陈肇英和欧阳格率兵逮捕海军局长李之龙和中山舰代舰长章臣桐等人,并指定欧阳格取代章臣桐,任中山舰代舰长。蒋介石又亲自电话命令第一军所属的各师、团长,要他们将部队党代表中的共产党员立即加以扣押,并加派二师师长刘峙率领部队配合行动。
凌晨三点,在夜幕掩护下,一群荷枪实弹的军人在欧阳格率领下,强行登上中山舰,逮捕了舰上的共产党员,宣布由欧阳格接管军舰。
李之龙的寓所位于文德路上的文德楼二楼。这里是广州国民政府有相当地位的人物的寓所,一向戒备森严。
下半夜,新婚不久的李之龙夫妇正在甜蜜的酣梦中,突被一阵猛烈而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军人出身的之龙敏捷地翻身下床,尚未着衣,欧阳格率七八个荷枪实弹的士兵已破门而入,将其双手捆绑,口塞毛巾,簇拥着押下楼去,旋即到达万福路的第二师办事处。李之龙这时才发现,原来同住一楼的中山舰代舰长章臣桐亦已被扣押在此。
中山舰事件冲击波
梳理以上事情的脉络,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变”,与欧阳格和欧阳钟有直接关系。欧阳钟是欧阳格的侄子,由于这层关系,他与海军局也很熟。那天当他接到下属军校驻省办股员王学臣申请调舰的汇报后,为了显示能干,以蒋校长的名义去海军局要舰船。事后担心自己的“矫诏”行为被蒋介石追究,于是与其叔欧阳格密谋,利用蒋介石与汪精卫及共产党的矛盾,散布流言,嫁祸汪精卫和共产党。而生性多疑的蒋介石不辨真假,真以为汪精卫和共产党调动中山舰要绑架自己去海参威。加上蒋身边的陈立夫、王柏龄、欧阳格等人乘机挑拨离间,遂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政变。
事变过程虽然波谲云诡,个中因由几十年来莫衷一是,但近年来随着史料的深入研究,尤其是蒋介石日记的解密,揭示了事件的主客观原因,已基本逼近真相。
事件的主观原因是蒋介石生性多疑,为谣言和谗言所误。仔细想想,身处那样一个大变革大震荡的年代,各种矛盾尖锐复杂,个人生死往往命悬一线,对事情做出过激反应,不是完全不可理解。
事件的客观原因上面已基本厘请,用一句话概括便是—— 阴差阳错,步步错扣。
事变之后,汪精卫忧愤交集。3月22日,国民党政治委员会议在汪精卫病榻前召开,汪当着与会的党政大员劈头盖脸训斥蒋介石,直骂得蒋面红耳赤,不敢抬头。几天后,对政局失望之极的汪精卫干脆一走了之,隐匿在广州荔枝湾,玩起了失踪。
蒋介石在党内党外及部分军队实权派人物的压力之下,一度非常悲观及害怕,写出“自请处分呈文”:
……惟此事起于仓促,其处置非常,事前未及报告,专擅之罪诚不敢辞,但深夜之际,稍纵即逝,临机处决实非得已,应自请从严处分,以示惩戒而肃纪律。谨将此次事变经过及自请处分之缘由,呈请察核。谨呈军事委员会。蒋中正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为了继续显示自己革命的决心,蒋介石在打了左派一拳后,回过来又打了右派一拳。不久,他便先后下令逮捕中山舰事件的肇事者欧阳格、陈肇英,拿办吴铁城,不理古应芬、伍朝枢,并多次痛斥国民党极右政治集团西山会议派。4月16日和17日,蒋分别下令解散黄埔军校内左派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右派的“孙文主义学会”,饬令军警驱散右翼团体的游行抗议。
而苏联方面,也以未处理好与国民党的关系为由,撤了季山嘉的军事顾问之职,并把他召回国问责,搬掉了蒋介石心头的一块大石。
平心而论,在中山舰事件中,共产党是最大的输家。因为事变之时,主角李之龙尽管身份是共产党员,但他当时正因处事莽撞而受到“留党察看”的处分。事变消息传出时,共产党一度还以为他已加入了反动派。
将事变恶果完全归咎于蒋介石,似乎也欠公允。蒋介石一直认为中山舰事件是汪精卫和季山嘉计划劫持他到苏联软禁的一个阴谋,况且事变之后,蒋介石并未很快转变他左派的面目。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各派势力互相博弈,迟早会酿出石破天惊的大事件,不过主角未必会是蒋介石罢了。
以“中山舰事件”发轫,蒋介石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接二连三地打击了他的政敌,成功地跃上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位置,为他今后成功北伐,扫清军阀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山舰事件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
当事人际遇各异
不管有意无意,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一手制造的冤案,最直接的受害者是海军局长李之龙。李被关押一个月后获释,蒋介石把他派到邓演达的总政治部,降级使用,担任少将宣传处长,负责宣传工作并兼任新剧团主任。
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后,李之龙挥笔写就《3·20反革命政变真相》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张太雷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被迫赴日本避难。
1928年2月,李之龙从日本潜入广州,介入派系斗争,策反海军兵变,事发被捕。
蒋介石得知李之龙被捕后,立即打电报给当时主持广州“清党”的李济深,命令把李之龙解往南京。然而晚了一步,李之龙的宿敌陈策已以“策动海军叛乱”罪名将其在红花岗执行处决。现广州烈士陵园(旧名红花岗)建有其墓陵。
1949年以后,周恩来(李之龙在黄埔军校的上级)、董必武提供证明,确认李之龙被捕后有脱党叛变情节,所以人民政府一直否认其革命烈士的资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重新调查和认证,否定了李之龙叛变行为,正式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中山舰事件另一位主角,时任中山舰代舰长(实际主持该舰)的章臣桐,在事变结束被释放后,推辞了蒋介石正式让他担任中山舰舰长的委任,调任远离权力斗争的海军学校(筹)副校长。后因北伐军起,海军学校筹备工作中止。章臣桐自此脱离军界。1927年回沪筹备恢复商船学校未成,旋即担任江苏省水上公安队均和舰舰长。1934年复入招商局,历任该局江靖、江清、江襄等轮船长。1938年抗战撤退入川任招商局航务组主任、副处长兼考核科科长等职。
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夕,据说蒋介石因中山舰事件的因缘,曾劝章臣桐撤退台湾。章不为所动,坚持留在大陆。
1949年后,章臣桐派往招商局南京分局,任驻埠船长(总船长)、海事科科长等职。1952年调任长航局上海分局监督科科长至退休。
“文化大革命”中,章臣桐因担任中山舰少将代舰长及海军学校副校长的历史包袱,不堪频繁的检查交待,目睹运动的日益残酷,遂在上海虹口寓所服安眠药自杀。章死后,家属对外宣称其自然病逝。 返回腾讯网首页>>
推荐博文1911-1949
1945年民国院士150名候选人候选理由
1941年皖南事变的六大谜团
1941年皖南事变真相 皖南事变前新四…
1940年从“黄桥战役”到“皖南事变”看国共在…
1930年:红20军幸存者忆富田事变:副排以上…
1930年“富田事变”导致毛泽东领导危机
1930年白雀园大肃反
1827年“四一二”历史真相
1927彭湃杀人如麻 后代怨怨遭报
1927年李大钊:狱中“供词”
1920: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
1920谁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转载)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special/1265.gif)